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九版: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夫妻档守护杭城“大水缸”
本报记者 王志浩 陈锦 文/摄

  12月3日,记者到达淳安县城后,又换乘当地环保部门的车辆,沿着“S”形的千威公路,穿越连绵的山脉,前往位于我省与安徽省交界处的鸠坑口。1小时40分后,湖边的一幢标有“钱塘江流域杭州鸠坑口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小楼映入了记者的眼帘。
  “来啦!来啦!快进来,外面冷!”一对衣着朴素、面露微笑的中年夫妇从屋里迎了出来。他们便是记者此行的采访对象章塘法和王珍—— 一对长年在水质监测站工作,悉心守护杭州市民“大水缸”的中年夫妇。
  “钱塘江流域的这个支流,是在国家有关部门‘挂了号’的,专业术语叫‘国控点’,设置在这里的监测站能够24小时不间断监测水质。”陪同记者采访的淳安县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站长吴志旭介绍,一旦水体出现问题,远在淳安县城甚至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通过这个数据能够迅速找到“祸首”,制定应急措施。而这个水质监测站的日常运转和守护,少不了这对中年夫妇。
  章塘法五十有余,不善言辞:“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注意监测仪器上显示的水质数据,并把数据抄录在监测数据表中。如果发现哪些数据不正常的话,我们会立即通知环保部门。平时,还需不定期地在监测仪器中添加化学试剂、清洗自动监测器抽取水样的潜水泵,保证监测仪器的正常运转。”整个采访过程中,老章说得最多的就是日常工作。
  “遇到风高浪急或每年汛季,老章要冒着危险加固取水样用的浮船,还得监视水位,不让垃圾卷入价值数万元的潜水泵。从老章夫妇来到监测点工作至今,还没有发生一起因设备故障引起的监测数据错误。”吴站长补充道。
  虽说此地青山碧水,风景优美,但非常偏僻,自动监测站离最近的威坪镇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车程。夫妇俩要购买些荤菜或生活用品,就得赶早起床,划船驶往对岸。到达对岸,将船只拴好后,他们再取出放在船上的自行车,骑着它去赶集。这一来一回就需要3个多小时。
  在更多的日子里,夫妻俩只吃自己种的菜。为此,夫妻俩还在他们住宿的房子后面,开垦出了一个小菜圃。
  “不好意思,我给老章涂点药!”午饭后,王珍取出一支药膏,在老伴脸上、脖子上涂抹。“这里气候不好,老章的皮肤病越来越厉害了。”
  记者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冬日正午暖暖的日光下,这对中年夫妇相依着,满脸皱纹的丈夫顺从地斜着脑袋,感受着爱妻的呵护。正是他们,耐住寂寞与清贫,悉心守护着杭州市民的“大水缸”。
  采访结束时,夫妇俩告诉记者,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艰苦些,但他们依然生活得很开心、很踏实:“这是我们的工作啊!”